• 蓝色
  • 红色
  • 绿色
欢迎访问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团委网站!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全面深化团校改革 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 ——贺军科同志在全国团校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作者:宋文伟   更新时间:2023-06-04 16:40:0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字体大小:【     】 打印

         团校是教育培训党的青年工作干部和开展青年工作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在共青团工作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团校改革发展,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2016年3月,总书记对中央团校改革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11月,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团校改革方案》。2018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中央团校改革方案》。经过近五年的持续努力,中央团校和地方团校改革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中央团校彻底剥离本科教育和部分研究生专业教育,重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全面完成基础设施适应性改造,全面回归团干部培训和理论研究这一建校初心和本来定位,年均培训干部大幅提升到10万人天以上。各地团校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建制独立且运行基本规范的省级团校由改革前的7所增加到19所。近五年来,团校的教职工以很高的政治觉悟,适应团的事业发展需要,努力克服岗位转型困难,为推进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期待相比,与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发展的需要相比,当前团校改革进展尚不平衡,个别地方的改革方式存在方向性偏差,少数地方团委主要负责人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和担当进取精神,不少地方对团校建设的基本问题含含糊糊,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管理、群策群力,把团校建设得更好。

      包括团校改革在内的共青团改革必须在所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由相应的省、市、县团委班子负责落实。同时,《中央团校改革方案》对统筹推进各级团校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发挥中央团校对地方团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团百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团校改革的重要部署,集中研讨团校改革和建设若干基本问题,团中央书记处决定举办这个专题研讨班。

      下面,我讲六点思考体会。

      第一,团校为什么要改革?

      团校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全局、因应形势任务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符合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团校改革的目的,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正本清源,回归本来”。

      1.提高全体团干部政治能力的迫切要求。《党章》和《团章》都明确规定,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鲜明强调共青团要聚焦主责主业、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共青团这所学校的主要任务不是向青年传播知识,而是向青年传播真理,但真理不会因其科学性而自动被人接受,需要一大批合格的“解经人”来传播、阐释党的理论。从逻辑上讲,既然共青团是一所“学校”,那么团干部尤其是专职团干部就应当是“教员”、“辅导员”,团校就应该是培养“教员”、“辅导员”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一定意义上,团校的办学水平直接关系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其地位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团校教育必须始终把握党的青年工作的时代特征,教“教员”的人必须站在时代最前列、青年最前列。从工作对象看,当代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思辨能力显著提升,青年工作的“后喻文化”特征明显,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更加重要但相当不易。从工作条件看,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了青年工作的运行机理和社会思潮传播规律,共青团开展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要求团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党中央从一开始就把团校改革从共青团改革“大盘子”中单拎出来研究部署,是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迫切需要,各级团校首先要明白这个要求。

      2.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要启示。团校从一开始就承担着为党培养青年运动骨干和青年工作干部的责任。1932年12月,列宁团校在中央苏区成立,这成为中央团校的前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哪怕战火纷飞,党中央及此后的中央青委仍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青年干部训练班。1948年9月,党中央在河北平山正式成立中央团校,对来自各解放区的青年团干部系统开展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政策、党性修养教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央团校和各地团校迅速建立,形成了团校教学科研的总体框架,为提高共青团工作水平和能力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初期,为响应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各地团校开始试办提升团干部文化素质的短训班,受到普遍欢迎。新世纪前后的一段时期,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对团校思想政治建设放松,不少团校感到团的工作没有劲头。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和拓展教职工事业空间,大部分团校纷纷投入主要精力办普通高等教育,对团干部教育培训主业构成明显挤压和掣肘;其余有的团校则因运行困难被划归其它机构或干脆关门。整体来看,此后团干部正规教育培训许多是名存实亡。进入新时代以来,一方面,团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迫切,但却得不到应有满足。另一方面,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和青年人口下降,一般水平的高校供大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级团校的学历教育普遍缺乏比较优势和发展后劲,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如果团校还不下决心改革,必定两头落空,失去存在必要!

      3.研究破解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领域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团的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上手简单、做好很难。团的工作对象按年龄划界,组织变动、团员流动是团的正常状态,同一个组织今年解决清楚的问题明年可能会在完全不同的成员中以新的现象再现。团的干部流动也比较快,而且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本来也不存在“共青团专业”,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独门秘笈。面对新的青年现象、青年问题,面对新的干部、新的队伍,仅凭一腔热情和一时激情干工作是靠不住的,必须掌握规律、遵循规律。而这个规律唯有教学相长才能发现,唯有通过应用理论研究才能逼近,唯有学学相长才能发挥作用,只读书本不行、闭门造车不行、简单模仿不行,团校这个“铁打的营盘”就是为应对“流水的兵”而设立的。因此,我们从思想上、行动上不要小看团校教育的难度和价值,即使是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改革成果的十几所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等方面也还有不小提升空间。

      第二,团校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提出“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这就是团校改革的目标。要准确理解这个目标定位,须抓住三个关键词。

      “青年工作领域”表明团校改革的立足点。团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为党的青年工作服务、为共青团建设服务、为青年发展服务,都要从青年现象、青年问题、青年诉求出发,落脚到党的主张和青年政策上。要为团干部队伍建设服务。真正回归团的干部学校的本来面貌,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到团干部教育培训上,构建契合党对青年工作要求、适应团干部实际特点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要为共青团理论研究服务。共青团不存在自己的理论,团的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就是推动党的理论“青年化”。重点是面向青少年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帮助青年更好学习、理解、认同党的主张。要为总结推广团的工作实践成果服务。发挥团校作为团干部交流平台的枢纽作用,突出贴近“热运行”、专注“冷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帮助各级团干部交流探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正面经验要大力推广,对反面教训要普遍预防,有效推动全局性的工作实践。要为青年工作决策咨询服务。立足党的青年工作大局,认真研究青少年工作领域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普遍性前瞻性问题,形成有用咨政成果,帮助提升共青团的政策倡导、社会倡导能力。

      “特色鲜明”表明团校改革的关键点。不可替代性是团校存在的客观条件。团校的比较优势,首先是群团特色。团校作为培养群团工作干部、研究群众工作规律的机构,必须鲜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办学全过程,主要教授如何引导青年群众理解、拥护、践行党的主张,如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何组织动员先进青年去服务青年、服务社会,部分重点培训内容与党校、行政学院、高校有明显区别。其次是青年特色。团校应当也必须成为党的各类干部教育培训阵地中最懂青年、最懂青年工作的力量,要深入研究青年特点,通过历史比较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规律,了解当代青年所思所想、所盼所好,提升工作的时代性和亲和力。再次是实践特色。立足共青团工作偏重应用理论、团的岗位侧重实践运用的特点,注重从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方法教学等方面入手,着力启发和提升学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与实务、理论与实践都是高度融合的,甚至教师与学员的身份也会经常易位。

      “政治学校”表明团校改革的灵魂。政治性是团校第一位的属性,必须时刻坚持“团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始终把宣讲党的理论、为党培养干部、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作为团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旗帜鲜明讲大政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团校各项工作和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理直气壮大讲政治。党以“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共青团必须永远捍卫这面旗帜,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制度自信的种子深植于全体教师和学员心中。要坚定不移彰显政治本色,作为党领导的团属干部培训学校,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共青团的根本政治定位,以对中心大局的贡献度检验工作成效,自觉把团的政治本色、组织特质贯穿团校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教育引领各级团干部坚定做党的“青年近卫军”,坚决走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党的领袖的最前列。

      第三,团校培训教什么?

      各级团校主要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团干部的本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团校教学的核心课程,教材大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具体来说,团校教学要把握四个方面重点内容。

      一是党的理论教育。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中国先进青年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需要我们的干部具备过硬的理论素养。各级团校开展理论教育,关键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干部头脑,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具体、讲透彻、讲贴切,从而帮助团干部逐步建立理论思维。要注意与大中学校的思政课相区分,突出理论应用。团校的理论教育不能简单重复知识学习、原理讲解,不能简单以让学员考高分、考满分为目的,必须结合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实际,结合团干部在实践中的思想困惑、思维短板,有针对性地讲解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注意与党校教育相区分,突出面向青少年。团干部理论学得好不好,不只自己要搞懂,更要让青少年听懂、听进、亲近,这和党政干部在党校接受的培训有所区别。因此,提升团干部面向青少年阐释党的理论的能力,是各级团校的重要任务。

      二是党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团干部作为党的年轻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政治锻造是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的保证。要引导干部修心。通过团校学习,深入体悟党中央对共青团的期待和要求,认真领会共青团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深刻思考“当团干部为了什么”、“如何在其位谋其政”,锻造理想信念,摒弃私心杂念,自觉践行“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多为青年计,少为自己谋”的重要要求,在为党履职尽责、为共青团事业尽心竭力中检验自身党性修养。团校要在课程中设立警示教育版块,专门讲发生在团干部身上的反面典型和深刻教训,告诫大家如果心术不正、动机不纯,迟早是要摔跟头的。要通过警示教育、以案说法,切实端正学员的成长观!要引导干部修性。增强斗争精神,磨练强健筋骨,养成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的工作自觉,不断锤炼意志力、坚韧力、自制力。善于把激情与规律有机统一起来,既勇于担当、敢闯敢干,又尊重科学、讲求方法,胜不骄、败不馁,朝气蓬勃、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要引导干部修身。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一系列重要要求,把团校教学作为强化干部规矩意识、严肃干部作风纪律的重要环节,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入手,全面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帮助干部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严是爱、宽是害”的深刻道理,进而养成从严从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探索将团校教育纳入干部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干部能力素养可量化、可评价,作为干部选任管理的重要标准。

      三是政策教育。共青团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必须清楚知道中心是什么、大局在哪里;同时,共青团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最大资源也是党的政策。这就需要团干部着力加强政策学习,不断提升政策宣传能力和政策倡导能力,团校在这方面责无旁贷。政策教育必须与青少年发展实际相结合。要着重加强对教育、就业、生育、社会保障、社会等青年政策的研究和教学,帮助团干部深刻理解政策背景、政策指向、政策目标,全面提高服务青年的针对性。政策教育必须与干部理论学习相贯通。着重讲深讲透具体政策与党的理论的内在关系,帮助团干部明晰政策蕴涵的执政宗旨、理论支撑和政治考量,找到形势教育、成就教育、国情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的联结点,建立国际比较、社会观察、历史对比的基本标准。

      四是工作方法教育。任何行当如果没有门槛、不够专业,就很容易被取代,也很难得到外界的尊重。团的工作同样蕴含了大量专业的工作方法。要教给学员做青年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团干部是同青年人打交道的,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程度跟不上广大青年,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官话、老话、套话,同广大青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那当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这警示我们,无论是团校老师还是团干部,脱离青年的危险时刻存在。团校老师要用好广泛接触一批又一批学员的机会,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帮助学员掌握更多青年群众工作的机理和方法。要教给学员做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方法。团的工作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固定方法,必须因时而进、因人而异,始终保持求知欲和敏感度。比如,我们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前些年主要依靠建矩阵、推产品、发声音,取得了很好效果;到了今天,就要学习应对定向算法、网络机器人、“大翻译运动”等各种新工具、新战法。教授工作方法,也必须从学理出发,运用多学科成果,落在总结规律上,避免堆砌现象、生搬硬套、挂一漏万。

      第四,团校教学怎么教?

      深化团校改革和建设,不是从一张白纸上新建一所团校,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改革,形成一所适应新形势、秉持新理念、具有新气象的团校。这需要我们在转变观念、转变方法上下大功夫,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

      一是从“教学生”向“教干部”转变。学历教育和干部教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学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团校学历教育的对象是高度同质化、还未走上社会的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大致相仿,老师对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而现在,教学对象变成了干部,是高度异质化的社会人,每个人的经历、阅历、资历都不一样。他们对团的工作实务有许多直观感受,社会阅历和经验普遍比老师丰富,有的比老师年长,有的专业造诣不比老师差,他们来团校培训更多是从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能力提升。学员自身基础越厚,对团校培训的期望值就越高,也就越难教,对授课者提出的要求也就会更高,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将是常有的现象。团校必须准确认识、主动适应这一深刻变化,从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二是从“讲知识”向“讲政治”转变。团校是帮助团干部实现思想理论精进、政治能力提高的地方,不承担基本知识普及任务。比如,讲党的创新理论,团校不负责从头开始教理论,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告诉学员“是什么”上,那应当是入学前就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团校的任务是要帮助学员在已经初步掌握党的理论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理论背后的政治逻辑、政治考量,要重点讲清楚历史、现实、未来的纵向联系,讲清楚理论体系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讲清楚左邻右舍,讲清楚政策内涵,从而揭示出政治要求背后的学理依据和逻辑。这就是“用学术讲政治”。需要强调的是,大家要特别注意单一学科的适用范畴,避免简单地用某一学科专业的学理,不恰当地推广到其他领域,试图解释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在学术上保持敬畏之心,注意各类学理的适用条件,不轻易作嫁接,更不轻易下结论。

      三是从“当编剧”向“当导演”转变。以前团校老师习惯的身份是“编剧”,提前备课、打足腹稿,按部就班地给学生上课,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育。现在不同了,教师要更多扮演“导演”的角色,主要是起一个定框架、导剧情的作用,要让学员当主角,引导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的是主导整个讨论的方向、进程和边界,避免演成“神剧”、“烂剧”,形成一种开放式、互动化、生动性的授课场景。近些年,中央团校已作了很好的探索,在一些课上,教师先讲半个小时,帮助学员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学理框架;之后留出大部分时间,请学员围绕预先设定的话题,自由讨论、发表观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复盘、分析、提炼,帮助大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考问题的视角,大大提升了授课效果。

      四是从“大锅饭”向“吃小灶”转变。由于团干部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加培训的心理期待各不相同,团校教学要改变过去以大班授课为主的模式,在保持必要公共课的基础上,更多采用“小快灵”的小班化、模块式教学。这就像搭积木一样,面向不同阅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学员,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统分结合地灵活组织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团校学员在组织管理上属于同一个班,但在教学环节则需根据内容打散重排、动态调整。这对团校的教学理念、授课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具体教法也要适应小班化特点,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云培训等教学方法,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衔接,不断提高课堂教育实效。

      第五,团校教学工作怎么组织?

      推进全国各级团校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思维、优化组织体制、统筹各方力量,着力构建统分结合、同向发力的有效工作体系。

      一是坚持分层分类的办学原则。各级团校承担的职能、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要找准定位、各有侧重,努力减少“上下一般粗”。中央团校主要面向省市两级团委班子、团县委书记等关键岗位开展培训,重在系统的政治训练、理论训练。教学班次以1到2个月的长班为主。省级团校主要面向本地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各领域基层团干部,教学内容应更多偏重实践层面,重在帮助大家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培训安排可以更加灵活,多采取一、两个星期的短班,多次多批开展培训。市、县两级地方及企业等领域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现场观摩等就近就便方式开展培训。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投入更大精力抓团校建设,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领域团干部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各级团校之间要加强协同。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强化合作、相互支撑。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地方团校侧重教基础,中央团校侧重深化拓展提升;在师资力量上,中央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多为地方团校协调资源、提供支持,通过交流、培训、挂职、轮岗等方式,促进各级团校互通有无、共同提升。团委机关和团校之间要加强联动。充分发挥机关的实践优势和团校的理论特色,推动教学工作上台阶。这方面,团中央前期做了一些尝试,以机关处长、副处长和团校老师为主体,组建联合课程组,集体备课、轮流授课,目前开发了46门示范课程,已取得初步成效。我认为,教学,应当作为对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干部的一条硬性要求提出来。还要明确,团校办得怎么样,省、市、县团委班子要负主责。如果团校办不好,首先要追究本级团的领导机关“一把手”责任。特别是省一级团委,以前都有团校,后来稀里糊涂搞丢了不少,现在要说清,谁的孩子谁抱,哪家丢了哪家找,这次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就是争取各个省份都有省级团校,还要建设好。团校和各类团属事业要加强协作。探索形成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团校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建立高效协作机制,各类团属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团校的教学资源,团属新媒体平台要成为团校锻炼教师和学员舆情应对、舆论斗争能力的实战阵地。

      三是注重党政资源的开发运用。一方面,要善于引入党政力量提升政策教育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团干部加强政治辅导,在1964年团的九大上,邓小平同志专门到场为团代表们作政治报告。这启示我们,“请政策制定者来讲政策”,应该成为团校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比如,解读“双减”、就业、住房等青年政策,最应该请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经办这项工作的业务骨干来讲,他们一定能把政策出台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讲得清清楚楚。在这方面,我们的组织资源很丰富,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机关团委和各级青联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要善于求助各级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坚持放宽眼界、开门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向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寻求指导帮助、争取合作支持,加快提升团校建设水平。

      四是发挥集体备课的平台优势。依托信息化、扁平化、项目化工作手段,建立完善集体备课机制,促进各级团校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实现课件资源共享,依托线上线下渠道,推动各级各地团校教师互学互鉴、切磋学术,共同交流研讨备课心得,形成标准化课件模板并持续迭代,着力培养和推出共青团自己的“名师”和“金课”。实现师资资源共享,积极发挥各级团校教师、团干部和各领域优秀青年作用,广泛挖掘和培育师资力量。打通师资流动渠道,推动各级各地团校教师跨地域、跨层级、跨领域开展教学授课。实现工作素材共享,定期收集和编发全团的典型工作案例,供各级团校共同使用、相互启发。

      第六,团校应该怎样做好理论研究?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共青团要想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发挥作用,就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团校在青年工作理论研究中的应有功能。

      一是充分认识理论研究的基础地位。要充分看到,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好的,停留于表面的“万金油”不灵了。团校的一切教学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学问和规律的基础上,必须敢于碰真问题,逐渐逼近事物的根本,最终实现用彻底的理论打动人、说服人的效果。可以说,理论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团校的战略基础和学术底蕴,也是各级团校教师的立身之本。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树立职业自信心,要看到,党和政府迫切希望认识青年、理解青年,现在社会上专门针对青年问题、青年政策的研究总体比较零碎、浅显,力量还十分欠缺,我们的学术前景非常广阔。而且,大家背靠共青团这个组织体系,有团校这个阵地支撑,有来自广大团干部源源不断的鲜活实践经验,无论质性分析还是定量研究,无论断面研究还是跟踪研究,都有条件、有机会做出大学问、产出大成果。

      二是系统把握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团校的所有教学和研究工作都必须立足于青年现象、青年问题、青年诉求。要突出实证导向,聚焦联系现实最紧密、发展趋势最前沿的课题,用好学员入校“两带来”问题的观察视角,有针对性地构建新时代共青团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青年思想领域的现实问题。当代青年思想多元多变,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这方面的研究题材十分丰富。要特别注意把握选题的火候和分寸,既不能过于超前,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和认知基础;也不能过于落后,失去了原创性、时效性。这很考验老师们的判断力和把握力。重点研究政策倡导的基础问题。政策的精准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要着重提高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行性,不能满足于泛泛提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大”建议。要从国际国内、历史现实、左邻右舍等各方面出发,全面掌握相关背景,精准提出政策建议。要注意,同样一个政策,对有的人可能是正向的受益者,对有的人可能无感,对另一些人则可能产生相对剥夺感。可见,提政策建议是十分复杂的政治问题,切忌稀里糊涂胆子大、心中无数主意多。重点研究社会倡导的逻辑问题。共青团服务青年,要充分考虑社会的认知和观感,要注意研究全社会对这个问题是否支持、有没有争议。我们针对青年发展作社会倡导,目的是为了寻求社会共识、形成各方合力,而不是引起社会撕裂、制造社群对立。重点总结共青团基本经验教训。团的理论研究既要系统总结经验、提炼规律,为今后工作提供指导,为普遍推广提供借鉴;又要深刻分析问题、总结教训,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犯错;还要做前瞻性研究和预判,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走在青年前列、时代前列。

      三是着力优化理论研究的工作保障。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团校开展理论研究工作,设立工作机制,筹措资源经费,积极发布各类专项课题,为团校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要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不急功近利,不求全责备,积极创造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各级团校要进一步推动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善于研究从教学对象身上发现的问题,讲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策。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和引导团校教师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投身团的理论研究。各级团校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对共青团理论研究的兴趣,不要简单化地追热点,而是深耕主责主业,实质性地提升对团的历史研究、工作规律提炼、发展趋势研判等方面的贡献度。

      同志们,希望大家以这次研讨班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校改革的重要要求和党中央一系列工作部署,进一步理解团校改革对新时代共青团事业的重大战略意义,更好把握团校改革的目标方向和着力重点,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事业担当,扎实推进团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

    (来源/中国共青团  审核/刘凌、杨海波)


  • 上一篇:《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 下一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